編輯推薦:1、作者權威:
作為大陸蔣介石日記研究di yi人,楊天石已研究蔣介石達35年,出版過20餘部關於蔣介石的研究專著。
《找尋真實的蔣介石》第1輯銷量達20萬冊,曾入選被全國31家媒體共同推選的“2018十大好書”以及“2008年香港十大好書獎”。第2輯曾獲2010年南方讀書節“*受讀者關注歷史著作獎”。
2、主題獨一無二:
蔣介石是學界和民間的熱點人物,但過往研究多局限於1949年以前,而本書則把目光聚焦於敗退臺灣後的蔣介石,通過分析蔣在臺灣26年的政治、經濟、外交等方面的改革與實踐,再現了蔣後半生執政臺
內容簡介:本書是楊天石先生“蔣介石日記解讀”系列圖書的收官之作,聚焦1949年至1975年這26年間蔣介石在臺灣的政治生活。主要包括蔣介石在臺灣的土地改革、國民黨的“改造運動”、對孫立人“兵變”案的處理、招撫“台獨”勢力、與大陸的秘密聯絡等內容。楊天石先生對蔣介石日記去偽存真、去粗取精,盡可能還原歷史真相,揭秘蔣介石在臺灣的政治佈局,挖掘其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,為讀者描繪了一個真實而複雜的晚年蔣介石,也為“一個中國”的歷史事實提供注解。另收錄抗日戰爭時期若干事件的專題研究和書序以饗讀者。
作者簡介:楊天石,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。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、研究生院教授、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、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、研究生院教授博導、南京大學民國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、中國現代文化學會常務副會長、中共黨史學會常務理事、中國史學會理事、中國現代史學會理事、《中國社會科學》及《中國哲學》編委、《百年潮》雜誌主編、《世紀》雜誌顧問、《炎黃春秋》特約編委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專家委員會委員等。楊天石長期研究中國文化史與中國近代史,尤長於中華民國史、中國國民黨黨史和蔣介石的研究。著有《找尋真實的蔣介石——蔣介石日記解讀》《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》等20餘種著作,其中《找尋真實的蔣介石》第一輯被全國31家媒體共同推選為“2008年十大好書”,並獲香港2008年十大圖書獎。
圖書目錄:序 言
上 編
蔣介石與陳誠在臺灣的土地改革
國民黨的“改造運動”與陳立夫的被逐離臺
孫中山的“知難行易”學說與蔣介石在臺灣的“革命實踐運動”
吳國楨治臺及其與蔣介石政權的隔洋論戰
孫立人對蔣政權的不滿及其“兵變”冤案
雷震、胡適與《自由中國》半月刊
蔣介石父子招撫“台獨大統領”廖文毅始末
臺灣時期蔣介石與美國政府的矛盾
臺灣時期蔣介石思想的變化及其“革新”實踐
蔣介石日記中的“兩岸密使”
(附:我所知道的沈誠兩岸之行)
下 編
“倒孫風潮”與蔣介石刺殺陶成章事件
中國抗戰的三個艱危時刻
珍珠港事變前夜的中美衝突與交涉
中國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聯盟
日機大轟炸及其對蔣介石的“斬首行動”
國民黨為什麼丟掉了大陸?
蔣介石與宋明理學
蔣介石《自反錄》再版序
《美國國家檔案館藏中國抗戰歷史影像全集》序
《國家記憶》(中國遠征軍作戰圖片集)序
商務印書館《抗戰大遷移》總序
唐潤明《康心如與重慶市臨時參議會》序
《中日戰爭國際共同研究》再版後記.
張北根《國民黨與德國的關係(1912-1945)》序
毛澤東1936 年致蔣介石函引發的思考
章節試讀:中國古代典籍《禮記》在闡述人際關係時有兩句話:“愛而知其惡,憎而知其善。”意思是,當你喜歡一個人時,要知道他的缺點、過錯;討厭一個人時,要知道他的優點、成績。唐朝的大政治家魏徵將這兩句話接過去,勸皇帝任用百官時要全面看人,他在給唐太宗的《遺表》中警告說,千萬不要“憎者惟見其惡,愛者止見其善”。近年來,《禮記》中的這兩句話被歷史學家所接受,成為治史原則,即評述歷史人物,要力求實事求是,全面、公正,不以個人好惡變造、歪曲歷史。為了最大限度地維護歷史的真實性,有些學者又進一步提出“愛之不增其美,憎之不益其惡”的思想。從《禮記》中的人際關係原則,發展為治史原則,我以為這是對古典遺產的創造性的新解釋、新運用,有助於促進中國史學的良性、健康發展,有助於使著作取信於千秋萬代的讀者。
在提倡不以個人好惡變造、歪曲歷史的同時,我以為還應該提倡另一個原則,這就是不以現實利害變造、歪曲歷史。歷史事件、歷史現象千頭萬緒、錯綜複雜,其對現實的影響自然也利害不一,作用各殊。鼓吹什麼,提倡什麼,強調什麼,後來人自然有選擇的權利,但是卻無權根據現實利害去變造歷史、歪曲歷史。因為歷史畢竟是過去、已經發生的、無可改變的事,只有正確地、全面地記載它、評述它,才可以使後人知興替、明得失,總結或接受歷史的經驗與教訓。歷史的真相被變造了、歪曲了,或者被虛無了、掩蓋了,自然其鏡鑒功能也就變形了、消失了。記得小時候,被大人帶著參觀上海“大世界”,看到那一面面哈哈鏡中各種奇形怪狀的自我,除了開心大笑之外,並不能得到任何對於自我的正確認識。
我們的老祖宗一向重視歷史學。北宋思想家張載要求儒者“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”,表現出對儒學知識份子宏闊胸襟、遠大理想和崇高擔當感、責任感的殷切期求。這四句話當然首先是對哲學家、思想家說的,我以為也可以適用於歷史學家。“為萬世開太平”,歷史學家忠實地記錄歷史,說明歷史,總結歷史,不能著眼於一時一地的小利、小害,而要著眼於千秋萬世的“太平”大業。
我在大學讀的是文學專業。畢業後,業餘長時間研究中國哲學。1973 年,應近代史研究所之邀,以“協作”名義參加編輯《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》。1977 年,仍以“協作”之名,應邀參加寫作《中華民國史》第一編。1978 年4 月,我被正式調入近代史研究所,從一介散兵游勇的業餘研究者跨進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術殿堂。
《中華民國史》第一編寫中華民國的創立,主角是孫中山。我的任務開始是寫《中國同盟會成立後的革命鬥爭》,完成後的任務是修訂和重寫其中的《武昌起義》一章。1981、1982 年,該書上下兩卷先後出版。1983 年,我被分派主編《中華民國史》第二編第五卷——北伐戰爭與北洋軍閥的覆滅(現為第六卷),這一卷的主角自然是蔣介石,大事件是國共兩黨由合作而分裂,蔣介石從與中共並肩戰鬥到翻臉成仇,不共戴天。我和我的合作者廣泛收集資料,反復修改,用心寫了十年,出版後,在海峽兩岸得到廣泛的好評。在此前後,我讀到蔣介石留存在大陸的部分日記類抄,寫成若干專題研究論文。2002 年,我將這部分文章結集成書,這就是許多讀者熟知的《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》一書。該書經中央有關部門嚴格審讀,得到肯定和獎勵。
自2006 年始,蔣介石日記在美國胡佛檔案館分四批陸續開放,我曾四年內四次應邀前去閱覽,用時10 個半月,讀完蔣介石自1918 年至1972年長達53 年的全部日記,抄回高過尺餘的資料。我覺得,這些日記,生前從未公開,比較真實地袒露了其主人的內心世界和部分外人難知的政壇內幕,在去粗取精、去偽存真之後,有較高的史料價值。因此,我廣泛參考海峽兩岸以及美國、日本、英國、俄羅斯等地的檔案和文獻,做過一百餘個專題研究,陸續在海內外出版了三輯“解讀”著作。現在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第四輯。
圖片預覽: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