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輯推薦:重新理解貧窮,探究窮人之所以貧窮的根源。
《金融時報》-高盛2011年度商業圖書,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•默頓·索洛、阿馬蒂亞•森、《魔鬼經濟學》作者史蒂芬·列維特,《經濟學人》《福布斯》《紐約時報》《金融時報》《華爾街日報》《衛報》《快公司》等
推薦
內容簡介:他們曾被說成是白人的負擔,是弱國劣政的犧牲者。
他們是最底層的10億人,生活在每天0.99美元的貧困線之下。
數萬億美元的援助未能救他們於水火之中,
他們,依然深陷貧窮的陷阱,前路不明……
為什麼貧窮?
為什麼他們吃不飽飯還要買電視?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即使上了學也不愛學習?為什麼他們放著免費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,卻要自己花錢買藥?為什麼他們能創業卻難以守業?為什麼大多數人認為小額信貸、窮人銀行沒什麼效用?
15年以來,為了弄清為什麼會貧窮,貧窮又會導致哪些特定問題,從而不斷讓窮人陷入無法逃離“貧窮陷阱”的怪圈,兩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個國家的窮人世界,調查貧困人群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,從窮人的日常生活、教育、健康、創業、援助、政府、NGO等生活的多個方面,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。
同時,本書也對關於貧窮的一些流行觀點進行了反思,比如援助越多窮人的依賴性越強,外部援助不起作用等等。他們指出,多年來的扶貧政策大都以失敗而告終,原因就在於人們對於貧窮的理解不夠深刻,好鋼沒有用在刀刃上。他們通過大量的實例,提出了一些實用性較強的建議,尋找那些經得起檢驗的扶貧方案,為政策制定者、慈善家、政治家及所有希望天下脫貧的人提供了重要指導。
作者簡介:阿比吉特·班納吉(Abhijit V.Banerjee)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福特基金會國際經濟學教授。曾就讀於印度加爾格達大學、賈瓦哈拉爾·尼赫魯大學及美國哈佛大學;曾任發展經濟學分析研究局局長、美國藝術科學研究院及計量經濟學會研究員、古根海姆基金會及艾爾弗雷德·斯隆基金會研究員。獲2009年度印孚瑟斯(Infosys)獎等多個獎項,曾任世界銀行和印度政府等多家組織機構榮譽顧問。
埃斯特·迪弗洛(Esther Duflo)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阿卜杜勒·拉蒂夫·賈米爾扶貧與發展經濟學教授;曾就讀
圖書目錄:前言 VII
第一章 再好好想想 // 001
第一部分 生活案例
第二章 饑餓人口已達到10億? // 023
第三章 提高全球居民健康水準容易嗎? // 049
第四章 全班最優 // 083
第五章 派克·蘇達諾的大家庭 // 119
第二部分 慈善機構
第六章 赤腳的對沖基金經理 // 151
第七章 貸款給窮人:不那麼簡單的經濟學 // 177
第八章 節省一磚一瓦 // 205
第九章 不情願的企業家們 // 227
第十章 政策,政治 //
章節試讀:第一章
再好好想想
不到5歲便夭折的兒童每年有900萬。1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,產婦死亡概率為33%,這一比例在發達國家僅為0.018%。全球至少有25個國家,大多數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,其人口的平均壽命不超過55歲。僅在印度一國,就有超過5 000萬的學齡兒童連簡單的課文也看不懂。2
看了上面這段文字,或許你只想把書扔到一邊,不去想世界貧窮這件大事,因為這個問題看上去太寬泛、太棘手。然而,我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在於,勸你不要那樣做。
賓夕法尼亞大學近期的一項實驗表明,這一問題的重要性會令我們無比震
圖片預覽: |